close
只有香如故:林義雄家書(上冊)+(下冊)



商品網址: https://tw.partner.buy.yahoo.com:443/gd/buy?mcode=MV9IbmtPMmN1ZTEzL2xEUlIwRWF3czdvWlpCYkNReFZWU0x2UGFiWll6QVpZPQ==&url=https://tw.buy.yahoo.com/gdsale/gdsale.asp?gdid=5100331

商品訊息功能:


  • 從人生淬鍊出的真實體悟


  • 送給兒女最真情的禮物──


  • 【熱銷再版預購預計出貨時間:5/9~5/23前依訂單順序完成出貨!】




商品訊息描述:



只有香如故:林義雄家書(上冊)









從人生淬鍊出的真實體悟

送給兒女最真情的禮物──



內容簡介









三十年來想寫給女兒的信,

林義雄最真摯的家書──

他從書中及生活中獲取的體驗,將成為你面對人生各種問題的最大幫助。三十年前,林義雄在景美獄中,計畫把自己對人生相關事物的看法,透過書信的方式告訴女兒奐均。寫了二十多封後,因為提早出獄而中止。三年多前,林義雄發心接續當時中斷的計畫,如今終於完成了心願。本書就是由這三年來所寫的信編輯而成。

有著豐富的學識和歷練的林義雄,經過歲月的洗禮,能以更中庸沉穩的態度,告訴女兒人生中會遇到的各式問題。從出生談到死亡,從伴侶談到家庭,從動植物談到宇宙萬物,從誠實、謙虛、感恩、勇氣等品德,談到權力、抗爭、官僚、政黨等種種國家及社會的現象。近120個問題,是林義雄一生思考的精華,也是最想告訴心愛女兒的傳家寶典,希望她的人生旅途,能因而受益順遂。本書的讀者,也能從本書中領會其意涵和價值,對自己的人生產生正面的力量。

只有香如故的「香」,是一種擇善的固執,一項堅持的操守,一身高潔的風骨,一點護持的理念,一股昂揚的正氣,一腔不滅的勇氣,一顆高貴的靈魂,一種愛國的忠貞,亦是一項義無反顧的捍衛和一種心底深切的認知……

?誠實使人心胸坦蕩,覺得自己正直無邪而問心無愧,因此成了一個人充沛精神力的主要泉源。

?謙虛,使人了解自己的弱點和缺點,也才使人有可能想要改善自己、使自己更完美而去學習。

?友善不需要花錢。你對人微笑,跟人打招呼,花點時間用點心思去幫人一點小忙,對你都不會有什麼損失。

?苦難都可以用平時培養出來的精神力量來克服,精神力越強,克服困難就越容易,而每克服一次苦難,精神力也就增強一些。

?一對夫妻如果想要成為成功的父母,首先必須建立起能使自己快樂的家庭生活。

?習慣構成了生活的內涵,決定了生活的品質,沒有行為和思想的好習慣,就不可能有好生活。

?工作時,我們必須相信,沒有那一種工作是不重要的,更不會有什麼工作是可恥的。

?言詞不但能助人、會傷人,也是說話者本身心性提升和沉淪的重要因素。

?我們行善時,如果覺得不快樂,原因應該是所做的並不是善事,或是我們的能力還不夠做那件事。

?勇氣不單只是敢於做出某件事。所做的事更必須富有正當性,才可說有勇氣。





目錄









編者的話

第一章 人

人生中瑣瑣碎碎的小事/爸爸死了怎麼辦?/爸爸失去意識時怎麼辦?/生死自擇/意外與無奈:出生/我要活下去:人生的意義/向神學習:人生的目的/誠實:充沛精神力的泉源/謙虛/勇氣/容忍/感謝的心/慈悲/無我/神性或反神性:不得不作的選擇/正確的選擇/走向完善/病痛/苦難/健康:練身/健康:練心/修行:培養好習慣/年齡/欲望/理想/道德/知識:應和眾人分享的天賜禮物/經驗/生日:母親承受生產之苦的日子/歷史/智慧/藝術家/工作/休閒/命運:無法預測的人生際遇/財富/快樂/幸福

第二章 自然

宇宙:必須敬畏的無上奧秘/星星、月亮、太陽/地球:萬物共享的天賜禮物/土地/空氣/水/天災人禍/人類(一):受命修煉成神的生物/人類(二)/人性/動物:既不無情也不殘忍的生物/動物(二):被虐殺的可憐生靈/植物:動物不可缺少的維生資源/森林:必須維護的地球之肺/礦物(一):沉靜無語的寶物/礦物(二)/礦物(三)/人造物:長相左右的友伴/人造物(二)/人造物(三)/欣賞自然:無可取代的賞心樂事/愛自然:以溫柔、欽慕、敬虔的心來愛它

第三章 同伴

人生旅伴/男女:一粒裂開的豌豆/婚姻:一生中最重大的承諾/婚姻(二)/父母/子女/家庭:安全、關懷、溫暖和愛的聖殿/朋友:荒漠人生的綠洲/朋友:茫茫人海的避風港/鄰人/言語(一):傷人的利刃,醫人的良藥/言語(二)/行為/行善:心懷大愛做小事/犯錯/憤怒:可以生氣,但不要發怒/無聊/愛: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力量





內容連載









●我要活下去

人生的意義

奐均:

平安!

「你要活下去,還是要死掉?」對這個問題大多數人會不假思索地答覆「我要活下去!」如果再問:「為什麼要活下去?」一般人就會遲疑、支吾其詞,沒有迅速而明確的答案。

雖然沒能確切地說出為什麼要活下去,但卻也能好好地活著的人很多。求學、工作、結婚、生子、旅遊、退休後種花玩鳥、詩酒唱和、遨遊世界,都可用來填滿漫漫長日,也都成了應該活下去、值得活下去的理由。如果人真能得到這些,並深感滿足,也許就會有一個快樂的人生。而不需要旁人多事來為他們操心。

不幸的是,很多人並沒有機會過那樣的生活,他們勞苦終生,經常飢寒交迫,享受年夜飯的三杯黃湯,或者努力掙錢好讓兒子求學後脫離貧困,就成了活下去的理由。更不幸的是很多人豐衣足食,但卻煩悶憂苦,對別人興味盎然的事物提不起興趣,經常問自己「活著有什麼意義?」照佛洛依德的說法,這種人是有病了。因此許多宗教家和哲學家就專為這兩種人提供了藥方。企圖用這藥方舒緩前一種人的現世苦楚,治療後一種人的無病呻吟。

康德很明確地指出「謀求自身的完善以及他人的福祉」就是人生的目的。托爾斯泰也相信生命的意義在追求自身的完善並服務他人,他也認為這兩者會互為因果,自身越完善,服務他人的能力就越大,服務他人越多,自身就會更加完善。當然,我們可以質疑:「如果我們活著是為了服務他人,那麼他人活著是為了什麼?」「何必那麼麻煩?每個人都服務他人,倒不如每個人都只顧自己來得直接簡單。」奇怪的是,古來許多哲人以及受人景仰效法的先賢,卻從來沒有人提出這樣的質疑,反而以各種類似的說法或實際行動來贊成這樣的主張,甚至還有人為了實踐這主張而犧牲了身家生命。這項歷史事實,是不是可以使我們相信康德說出了一項真理呢?如果我們把它當作真理加以實踐,是不是能使我們人生的界面更開闊呢?

求自身的完美必須不斷地克制自己的欲望、鍛鍊身心、拋棄一些俗世認定的享受。服務他人也多少需要捨棄金錢、時間,或其他渴求的事物。這一切如果沒有愛心,做起來就不自然,甚至於根本做不出來。而有了愛心,就會樂意去嘗試,一再嘗試後就知道愛心越大,自身的完美就越快越好,服務他人也越勤越多。那麼如何才能培養出愛心?如何才能使愛心增大?

愛心,有些是天生的,《湯姆叔叔的小屋》裡那位名叫伊娃的小女孩大概就是如此。有些是後天學到的,只要他們幸運地碰到有愛心的父母親友和鄰居,就可能薰陶出愛心來。但我們也可以有意的克制自己的惡念,勉強自己去做富有愛心的行為,經過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練習,就會漸漸地培養出愛心來。

什麼是愛呢?保羅和奧古斯丁都有了不錯的說明,身為基督徒的您,當然會有深切的體會,不需要我再多說。在這裡只想告訴您,爸爸年紀越大,越常驚嘆:「多麼不可思議啊!竟然有人能感悟出『神就是愛』這樣奧秘而美妙的真理。」

祝您有一個

充滿意義的人生

爸爸

2011.2.24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哥林多前書十三章

?「愛」看起來像什麼?它需要有幫助別人的手、趕赴貧困和需要的人身邊的雙腳、它還要有看見悲慘及需求的眼,以及傾聽悲憤嘆息的耳朵。這,就是「愛」的樣子。

──St. Augustine

●誠實

充沛精神力的泉源

奐均:

向神學習的第一課是誠實,使自己的心念、言語和行為完全一致。

誠實使人心胸坦蕩,覺得自己正直無邪而問心無愧,因此成了一個人充沛精神力的主要泉源,誠實的人比較不可能產生羞愧追悔、鄙視自己的負面情緒。所以很早以來,在很多地方就流行著「誠實是最好的策略」的諺語。可悲的是,流行歸流行,但確實奉行的人卻不多。其實,我們不但可以把誠實當作一個好策略來使用,更應該認定它是做為人應該有的基本素質而努力培養。我們也不妨相信:欠缺了誠實,我們的人格就會有所欠缺,我們就不會是完整的人。

平常我們隨處可見到的不誠實,大約有下列幾種。其中每一種都有對治的方法,只因為我們不夠用心努力,才使得這些現象普遍存在,甚至於習以為常、不以為怪。

一、 有些人,例如詐欺犯、狡獪的商人、奸詐的政客,相信用不誠實的方法才可能獲得財富、地位、權勢、名聲。這種人除了以更進步的法律來杜絕他們獲利的機會或加以制裁外。只有當我們的文化漸漸提升,對於不以正途得到財富權位的人加以鄙視,才有可能漸漸減少。

二、 當我們想到說實話、承認錯誤,或真實地表達意見感情,可能會受到訕笑、批評、責罰或失去他人的好感時,就可能為了避免這些不利而心口不一或言行乖離。這種因個性懦弱而引來的不誠實,只能靠培養勇氣來對治,因為只有勇者能不畏人言、昂首前行。

三、 有時候我們不想談論某件事或不想表示自己的看法,卻又不忍讓他人的詢問落空,而用幾句不實的話敷衍過去。這是最常見的說謊現象,也同樣是由於懦弱、不敢得罪人。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問話,絕大多數是別人沒權利問,甚至於不應該問的。這些問題我們只要回答「我不便談這事」或「以後有機會再說」,甚至沉默以對,都會比說謊好得多,也避開事後被証明說了謊而帶來的難堪。

四、 有些人心裡既不那麼想,也不會那麼做,卻會說的天花亂墜,甚至有時所說的事會損害他人也照說不誤。這一類不誠實的人,只是為說謊而說謊,只要他人聽得津津有味、半信半疑甚至信以為真,他們就得到了說謊的樂趣。這種人無法可治,除了耐心地聽他胡扯外,就只好敬而遠之了。

誠實是最好的策略,這個策略不但對我們的待人處世有用,更是我們人格完整的關鍵因素,它是人類長年生活所孕育出來的智慧結晶,如果我們想使它成為一般人行為的準則而不僅是口頭說說的教條,那麼就必須做種種的努力。

首先做父母的必須言行合一,活得真誠而不說謊。當然,大多數算是誠實的父母,也常會偶然無意間說了謊,這時就應該坦誠地向子女表明自己深覺慚愧而會盡力改過。而當子女犯了錯時,不論是要原諒或處罰,都應該讓子女了解人生必定會犯錯,只要認錯改過而接受處罰,就不必犯更大的錯誤—說謊—來推卸責任。同時要誠懇地告訴子女,如果他認為處罰不合理,那麼可以大力反抗而不必用說謊來逃避。

其次我們應培養鄙視謊言、假事的文化。每個人對於謊言假事應勇於公開譴責,至少也要心存鄙視。對信守誠實的人,應給予尊敬,對比較重大的誠信行為,應公開讚美。我們也不應該以財富、權勢來評定人的價值,而應該以是不是依誠實的方法來取得財富、權位,做為給予敬重、欽佩或鄙視、唾棄的基準。

誠實是心念、言語和行為的完全一致。我們不僅要待人誠實,更要對自己誠實,不能以虛假的心念或言行來自欺,來美化自己的不誠實或其他惡行。尼采說自欺的人使他嘔心,因此給予零分的評價。爸爸雖然沒有他那麼極端,但一生中每當見到交往的人有不誠實的行為,就會刻意疏遠他,在記憶中似乎從來沒有很親近過一位不誠實的人,能有這樣的回憶,真使我深感甜蜜並慶幸。

祝您

誠真無妄

爸爸

2011.3.15

?沒有誠實,哪來尊貴?

──Marcus Tullius Cicero

?對於那些無法對自己誠實的「偉人」,我一點也無法承認他們的偉大。自欺的人,令我感到嘔心!無論他們曾作了何種偉大的事業,我給他們的評價還是零分。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朋友

荒漠人生的綠洲

奐均:

人生中,我們會遇到一些人,覺得和他在一起時很愉快,很喜歡能看到他,長久不見時,會或多或少地想起他,想起時心中會有一絲溫暖和思念。如果我們有困難,小至幫忙到市場買麵包,大至無家可歸而需要有個人可以投靠,就會很自然地想起他。如果這個人有什麼困難,我們也會儘可能來幫助他,有時縱使必須做些重大犧牲也仍然樂意。這樣的感情叫做友情,這樣的人,我們就稱為朋友。

友情和親情是同樣的感情,只是少了血緣關係而已。它的深厚熾烈的程度,往往不輸於親情,我們只要看看夫妻並沒有血緣關系,卻能培養出比父子、母女更深厚的感情,就知道友情也有這種可能性。一般人形容朋友要好的程度,經常會說「好得像兄弟」或「親密得像姐妹」,其實有幸得到摯友的人,大多數會覺得他和這位摯友的感情超出兄弟(或姐妹)許多,他從朋友那裡得到的溫暖、信任、安全感也比從兄弟那裡得到的要多得多。

一般人(包括我們在內)的生活,大多單調重複、日復一日少有變化,而有無聊乏味之苦。如果把人生看成是一個旅程,那麼大多數人可說都是在沙漠中旅行,每天所看到的都是同一的風景、所要做的就是辛苦地蹣跚前進,所渴望的就是解渴的甘泉、遮陽的綠蔭。而友情就是甘泉和綠蔭,朋友就是荒漠中的綠洲。只是要得到友情,就像在沙漠中要得到甘泉和綠蔭一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就有人感慨「人生得一摯友死而無憾」。

能不能得到真摯的友誼,大多是靠機緣,不過我們卻可以做一些努力,使自己增加這樣的機緣並在它來臨時不致於錯失掉。例如:

一、 使自己成為值得他人結交為朋友的人

西塞羅告訴我們:「首先,自己做好人,然後再去找一個和你相像的人,這是很公平的。在這些人之間才能得到持久不衰的友誼。」古波斯人也認為惡人的友情,像午前的影子一樣逐漸縮短,而善人的友情,卻像午後的影子,開始時很短,但會逐漸拉長。

時間,是使友情甘醇甜美的重要元素,一時的歡會、短暫的激情,都不可能培養出深厚的友情,所以如果西塞羅的話不錯,那麼使自己是個好人,是享有恆久真摯友情的先決條件。其次,友情也有它現實利益的一面,所以我們不僅要做好人,也應該努力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至少要在自己謀生的職業上力求技能高超,以便在必要的時候,幫助朋友。例如爸爸的律師職業和法律知識,就曾經讓我幫忙了幾位友人。

二、 學會友人間互動的基本準則

朋友之間必然會互相關懷、幫助,而有精神上、物質上的互利行為,但我們必須學會不以利害計算來看待這樣的互動。當我們關心、幫助朋友時,必須認定那是做為一個朋友,甚至是做為一個人本來就該做的事,是做起來會使我們自己高興的事,所以不存有想要回報的心理。當朋友不能滿足我們的要求或期待時,一定要認定我們本來就沒有要求的權利,他也沒有義務來滿足我們的要求,絕對不應該有:「我曾經如何如何善待您,現在要您做點事,竟然不肯,真是…」的錯誤想法。

友情的滋榮,需要花費時間和精神,所以我們不可能和每一位碰到的人都培養出深厚的友情,而必須要有選擇。選擇的標準是什麼呢?那就是對方必須也是好人。什麼是好人呢?這當然各人都會想法不同而各有自己的標準。

爸爸的好人標準就是忠厚。也就是說,待人誠懇、說話算話、不狡詐欺騙的人就是我要結交的朋友,其他沒有什麼條件。爸爸有二、三位開計程車的朋友,每次有較遠的地方要去,我就會打電話要他們來載我。其實在台北,我一出門就可叫到計程車,不需要另打電話,他們特地按時間彎道來載我,可能還比在其他地方攬客少收了些錢,就時間和金錢的利益來說,雙方都沒什麼好處。但是我還是喜歡叫他們,因為我看到他們時會有見到朋友時的愉悅,我也相信他們看到我時很高興。爸爸也有幾位在事業上很成功、很富有的朋友,我當然了解要在事業上成功,必然需要一些策略和技巧,但基本上他們必須是忠厚的人,我才會抱著對待朋友的心情來交往。換句話說,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如果我感覺不到他的忠厚,那麼即使有事而必須有所互動,我也不會希望和他成為朋友。

最後,爸爸要再不厭其煩地強調一次,友情雖然有物質和現實利益的一面。但我們切切不可為了這方面的利益而去結交朋友。當我們幸運地遇到一個好人時,必須心無所求、誠心誠意地和他自然來往,至於能不能產生真摯的友情就由緣份去決定。Will Durant批評Francis Bacan說:「培根以商業價值的眼光去對待朋友。…一個人如何對待朋友,他的朋友也一定會如此回報他,用虛偽待人,人也會以虛偽回報他,朋友之間都是虛偽的,還能成就什麼大事業呢?」我們雖然不想成就什麼大事業,但卻必須以真誠來對待朋友,才有可能享受到友誼的甜美。

祝您能自然地

以真誠對待朋友

爸爸

2012.9.28

?友誼繞著世界跳著舞,告訴我們快快醒來,一起來歌頌、讚美幸福的人生。 ──Epicurus



只有香如故:林義雄家書(下冊)









從人生淬鍊出的真實體悟

送給兒女最真情的禮物──



內容簡介









三十年來想寫給女兒的信,

林義雄最真摯的家書──

他從書中及生活中獲取的體驗,將成為你面對人生各種問題的最大幫助。三十年前,林義雄在景美獄中,計畫把自己對人生相關事物的看法,透過書信的方式告訴女兒奐均。寫了二十多封後,因為提早出獄而中止。三年多前,林義雄發心接續當時中斷的計畫,如今終於完成了心願。本書就是由這三年來所寫的信編輯而成。

有著豐富的學識和歷練的林義雄,經過歲月的洗禮,能以更中庸沉穩的態度,告訴女兒人生中會遇到的各式問題。從出生談到死亡,從伴侶談到家庭,從動植物談到宇宙萬物,從誠實、謙虛、感恩、勇氣等品德,談到權力、抗爭、官僚、政黨等種種國家及社會的現象。近120個問題,是林義雄一生思考的精華,也是最想告訴心愛女兒的傳家寶典,希望她的人生旅途,能因而受益順遂。本書的讀者,也能從本書中領會其意涵和價值,對自己的人生產生正面的力量。

只有香如故的「香」,是一種擇善的固執,一項堅持的操守,一身高潔的風骨,一點護持的理念,一股昂揚的正氣,一腔不滅的勇氣,一顆高貴的靈魂,一種愛國的忠貞,亦是一項義無反顧的捍衛和一種心底深切的認知……

經典佳句

? 人不是神,所以就算是最偉大的人所說的話,也不可能每一句都是真理。

? 人和鳥、魚、貓、狗不同的地方,是因為人的心中能產生愛,說得更恰當些,是因為人比禽獸更能了解和實現愛。

? 當我們養成了一種好習慣後、會覺得像爬上了更高的一座山,眼界擴大了,心情也開朗了。

? 書中藏著人類無盡的智慧。那就像一片汪洋大海,海面有美麗的島嶼,海底有無盡的寶藏。

? 做為自由人,必須面對危險和挑戰,承擔因自由而來的各項責任,而會有不快樂的時候,但我們卻千萬不可因此而去做個「快樂的奴隸」。

? 要走在前頭當領導人,必須有些能力,如果欠缺能力而強要領導,就會為自己和團體帶來災禍。

? 宗教是人創立的,是人的社會活動之一,經典也是人寫的,當然無論是儀式或教義都不會完美。

? 教育的功能在發展人的潛能。只是人的潛能有各種發展的可能性,他可能發展得像個神,也可能發展成個魔鬼。

? 決定人類未來幸福或悲哀的,不在於戰勝野獸、自然災難或危險的全球流行病,而僅在於人心的變化。

? 凡是浪費資源、破壞環境、殘害生靈、削弱人智的習俗,我們都不應該參與,如有可能就要設法改變它。





目錄









第四章 社會

個人──欲求無盡的生物

團體──實現個人欲求的工具

自由──值得冒死追求的寶物

社會規範

習俗──社會的生活習慣

宗教──文明演進的功臣

教育

領導

二二八

【附件一】當年誓言今猶在

【附件二】綜觀三年來國民黨如何處理林家血案

【附件三】監察院調查報告(節本)

權力──人人輪流承擔的責任

言論(一)──被誤用的自由

言論(二)──浮淺的公共意見

名聲──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行動──社會生命力的展現

抗爭──追求公義的奮鬥

非武力抗爭(一)

非武力抗爭(二)

非武力抗爭(三)

核四公投

誠信立國

寬恕──強者的美德

和解──應對衝突的良方

同情──與哀哭的人同哭

進步

第五章 國家

國家──人民求生存的工具

國王

人民──國家的主人

民主(一)──人人都當國王的制度

民主(二)

政治平等──民主政治的精髓

政府──人民的僕人

官僚(一)

官僚(二)

政黨

選舉(一)──搶著要當僕人的怪事

選舉(二)──人民徵選公僕的程序

公民投票

國會──三權運作的樞紐

立法院(一)

立法院(二)

法律──惡法非法

法院──排難解紛的公共園地

正義

政治運作

國際社會

中國和台灣

戰爭──一大群人的集體發狂

和平──人人都應修習的心境

附錄:給女兒的信(寄自景美獄中)





內容連載









個人

──欲求無盡的生物

奐均:

人很自然地想要吃東西,兩天沒東西吃,就會餓得發慌,那種難受的情況,不是我們平常吃得飽的人能想像的,這時候搶劫掠奪都可能做得出來。雨果的名著《悲慘世界》所描寫的就是一個偷了麵包的人,此後所經歷的坎坷人生,過程很動人,結局也很圓滿。不過絕大多數因為飢餓而偷竊的人,卻大多沒有雨果小說中的主角那麼幸運,其中因此而潦倒終生的大有人在。可是為了免於飢餓而犯罪的人,仍然時有所見,尤其在貧窮的地方,它更是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見能吃得飽對於人是多麼重要的事。

人到了青春期,生理發育逐漸成熟就自然而然會有和異性交合的衝動或欲求,而兩性交合所獲得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滿足,是人生樂事之一。所以除了少數另有目標的禁欲者外,常人大多不會刻意去棄絕這樣的衝動。雖然這項欲求不像食欲那樣非滿足不可,人也常因主觀的決定和客觀環境的限制而控制了它,但它仍然處處主宰著人的行為。人類的活動也往往有心或無意地和這項欲求的滿足有關,強暴擄掠甚至戰爭等罪行,都有可能是由這項衝動所引起。

自古以來,氏族間的械鬥、民族間的衝突、國與國間的戰爭,大多就是為了爭奪生存空間,換句話說,就是為了滿足目前食的需要並確保未來免於飢餓之苦。至於為色而引起的戰爭,大概以荷馬所描述的特洛伊之戰最有名(據說斯巴達王?Menelaus?之妻?Helen,是希臘最美麗的女人,與特洛伊王子?Paris?相戀而隨之私奔回特洛伊,因而引起希臘聯軍的攻打,歷時十年,最後以木馬藏兵屠特洛伊城而結束)。雖然這事經過詩人的美化而未能盡信,但看到古時候每次戰爭的戰勝者,只殺戰敗一方的男人,至於女人只是擄掠為奴而不殺死,就知道戰爭跟人的色欲不會毫無關係。

食和色可以說是人的本能需要,也是難以根除、不必根絕的欲求。如果本能無法舒展、欲求不得滿足,那麼人就可能無法生存下去,即使僥倖活了下來,也會覺得人生乏味無趣。那麼滿足了食色的需要後,人就會快樂度日了嗎?不會!常言說:「飽暖生淫欲」,滿足了食欲後會想要滿足色欲,可是當色欲也滿足了,人仍然不會快樂,因為他還會生出更複雜、更細緻的欲求。

人是動物,生理和心理的機能都必須活動才能成長,限制了人的活動,心理就會受挫,超過某種程度的限制,連心理機能也會受到危害。因此,自古以來囚禁才會成為處罰罪人的主要方式。而人想隨心所欲地說自己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成了僅次於食色的欲求。另外,人群相處時,自然會有些比較強而有力的人,獲得比較多滿足食欲色欲的機會,以及比較大的活動空間,而使得他人羨慕而心嚮往之,如果這種差別超過合理的程度,甚至經常有強凌弱的現象,弱者就自然聯合起來加以抵制或反抗,當強弱雙方勢均力敵時,為了免於不斷衝突反抗的耗損,就產生了平等的觀念和作法。

自由是人的動物性本能所必須,平等是能使人群相處較為順暢的人為發明。近世以來,自由和平等已成了大多數人不可或缺的欲求,甚至還有「不自由,毋寧死」的呼聲。許多國家內部的改革運動,或革命戰爭也都以爭取自由平等為目的。其實,古時候反抗暴君統治的革命,驅逐異族宰制的戰爭,也多少帶有爭取平等自由的意味。

有了自由平等後,人們就會從此快樂幸福了嗎?仍然不會!雖然享有平等和自由的個人或社會,都會比欠缺自由平等的快樂得多,但人們仍然會再產生新的欲求而生出煩惱。人們會再進一步想要根絕疾病,排除天災地變,探測無窮無盡的宇宙。人們也會想要追求真理公義,想要使自身更加接近全真全善全美。如果他們不生出這樣的欲求,而耽溺於已得的食色和自由平等,那麼將會因無所事事而空虛、無聊,以致產生了煩悶、沮喪,甚至絕望等負面情緒。

人就是這樣,生生不息的欲求使他煩惱,而欲求的滿足又使他快樂。更要緊的是在追求欲求滿足的過程中,他會感到生活充實,會覺得自己生氣蓬勃地活著。而人類今日的文明,就是許許多多這樣活生生地活著的人所共同創造出來的。我們必須深切了解這一點,對自己所擁有的欲求,對人類文明的成就,都不宜輕忽漠視。

人的欲求,連最基本的食,都必須有父母的協助,要不然幾乎可以說沒有一個嬰兒活得下來。連這麼基本簡單的欲求都不是個人可以獨立實現的,其他更複雜更難實現的欲求,自然更必須有他人的協助和合作。因此由許多個人組成的團體,小自家庭、大至聯合國就應運而生,成了人類的重要活動了。祝

快樂

爸爸

2013.1.5

.決定人類未來幸福或悲哀的,不在於戰勝野獸、自然災難或危險的全球流行病,而僅在於人心的變化。

──Carl Gustav Jung

宗教

──文明演進的功臣

奐均:

原始的人類,碰到無法理解的自然現象,如閃電巨雷、狂風暴雨,甚至高山大河、巨木怪石,都會驚異迷惑,對於有些自然現象所加給人的災害,也無法抗拒,因此產生恐懼而屈服在它們的威力下,並企圖以膜拜來免除災害,因此而有雷神、風神、山神、河神等等數不盡的神明可拜。而表示敬仰、屈服或諂媚的匍伏也成了敬拜的主要模式。或許這就是宗教的起源。

有些比較聰明的族群領袖,看到人們這種懼怕的心理,就把他們希望族人遵守的行為規範,假託是神明的意旨來要求族人遵守。例如不要人把排泄物倒入河裡,就說那樣做會觸怒河神;要人孝敬父母,就說不孝的兒子會遭到天打雷劈等。漸漸地,規範越多越完整,神的威力影響力也越大,宗教也就因為既能事天、又能役人而成型了,這就是所謂的「聖人以神道設教」。

神本來多得不得了,不但自然界各物有神,連各種人事也創造出神來掌管,如戰爭、狩獵、文藝、理智甚至酒都有主宰的神。這樣經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到了西元前約十六世紀時,猶太人才排斥他神而把耶和華奉為唯一的真神,說祂創造了天地萬物,人們只能敬拜祂而不能拜其他的偶像(神),猶太教也成了第一個一神教。今日的基督教和回教,都是承繼猶太教的傳統而發展出來的大宗教。

比較奇特的是佛教也成了一個大宗教。其實佛祖主張眾生平等,從來沒說過祂是超越眾生的非凡人或神,似乎也沒說過有一個創造萬物主宰萬事的神,而勸人膜拜祂。不料佛教徒卻把祂當成神來崇拜,祈求祂賜福保平安,也創造出了令人生出敬虔之心的宗教儀式而吸收了許多信眾,成功的與基督教、回教並立為大宗教。也許人類遠祖的膜拜習性,經過代代相傳,已經烙印在人身上,即使沒有神可以崇拜,也要找個人當神來膜拜。

那麼到底有沒有神呢?古人因無知產生恐懼而到處疑神疑鬼,所以神多得不得了,近代科學家究明了許多自然現象,人類因無知而來的恐懼因此大大地減少,各種神祇也大多失去了祂們的魅力和威力,甚至有一些神成了現代人的笑柄。只是科學的發現,也使人更清楚宇宙的奧秘無窮,天地的運轉也神奇得令人驚嘆,所以很多人,包括大科學家如牛頓等就認定這麼巧妙的天工,不可能沒有一個創造者,因此不敢否定神的存在,只是這也不是人人都信服的說法。

有神無神的爭論,自然各有他們的理由,但那些理由都是各方為了強化自己的信仰所找出來的說詞,而不是客觀上能使人信服的證據。因此也就有了所謂不可知論者,認為有沒有神是人不可能知道的,其實這也是一種武斷,他又以什麼證據斷定他人不能知道神呢?也許我們只能說:「有神無神,是我還不知道的事。」才算是謙虛而符合事實。不過雖然不知道,我們仍然可以「我相信有神」或「我相信無神」。而這種對於自己不能確知也無法具體指證其存在與否的事物,仍然相信其存在(或不存在),才是所謂的信仰。

一般宗教的教義,大多有兩部分,一部分說明人與神的關係,一部分規範人與人的關係。其實缺少了人與神這一部分,仍然可以成為偉大的宗教,佛教就是明顯的例子。而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只重視教義中人與人關係的部分,從中採摘一些來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至於人與神關係的部分,就以非自己能力所能了解而束諸高閣了。例如伏爾泰(Valtaire)就說:「基督教唯一的觀點,就是教導我們儉樸、人道和慈悲。任何人想要用形而上學的方式來研究它,那就會使它成為無數錯誤的根源。」

宗教的經典和教義,都是先知或教士所寫,先知教士都是人,他們所說的天啟或神諭,或許只是一時來潮的心血或泉湧的靈感而已。即使真的有所謂的天啟,在他們寫作時也會加入個人的主觀和偏見,也可能有些先知,為了便於規範信眾的言行,而假借神意制定規條,因此各宗教的經典中都有或多或少的矛盾。後世的教士為了調和這些矛盾,就煞費苦心地做了巧妙的解釋,只是看來大多是越描越黑,甚至經常讓人覺得欠缺誠懇。反而不如拋棄經典,只根據「濟世救人」的立教宗旨,以及創教者素樸的教訓,如基督的「山上寶訓」和佛祖的「四聖諦、八正道」,而依時代地區不同,制定一時一地應遵行的教義,並時時設法使教義更符合創教本意而臻完美。

宗教是人創立的,是人的社會活動之一,經典也是人寫的,當然無論是儀式或教義都不會完美。因此就難免引起人們的非難和反對。Karl

Marx?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事實上並不必然如此。在歷史上敬虔的信教人士,為了公理正義而犧牲奉獻的事蹟,處處可見。對他們來說,信仰是精神力量的泉源,絕不是戕害身心的麻醉劑。退一步來說,即使是鴉片,也有它的功效,因劇痛而服用過鴉片的人,就會由衷感激它。其實?Karl

Marx?自己所創的共產主義,已經成為不信教的共產黨徒的鴉片,他本身也成了無神論的共產黨崇拜的神。Sigmund

Freud說:「當一個人沒有了宗教的束縛,就有更好的機會過正常而健康的生活。」這句話或許是他心理研究所得的結論,但也不見得完全正確。爸爸很敬愛的朋友中,有幾位就是教士或法師,我覺得他們的生活比我的正常而健康多了。

爸爸年輕時,對各主要宗教的經典就有興趣,四十歲以後,也就漸漸理解了各教經典的部分涵義,對於各教的某些教義也極為欣賞而引來作為自己言行的準則,但卻始終沒想過要信仰哪一種宗教。從前旅遊時,遇到古老的廟宇、教堂,就自然會去參拜,但近年來也已失去了這樣的興致,目前除了去拜望我所敬愛的法師或教士外,幾乎可說已不再上寺廟或教堂了。也許一個人是不是信教?是不是教徒?和他是不是讀經、是不是拜佛、是不是上教堂做禮拜都沒有關係。或許因為這樣,Herman

Hesse?才會說:「我不能沒有宗教而活下去,就是一天都不行。但我一生和教堂卻一點關係都沒有。」

人類為了滿足本能而發展出的自私利己、虛詐狡騙、搶奪侵略等等反神性,因為有各種宗教的教誨而大大受到節制。誠實、慈悲、無我等等神性,也因為有各宗教的宣揚,以及許多教徒的身體力行而成了人性的一部分。可以說在人類進化的旅途中,宗教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沒有宗教,可能人類仍然存活在野蠻狀態而不會有今天的文明社會。當然,掌握主持各宗教團體的仍然是跟我們同樣的凡人,各宗教也仍然會有它不完美的地方,但相信這一切都會在崇高的立教宗旨和犧牲奉獻的宗教精神下獲得改善。祝您

獲得正信

爸爸

2013.2.8

.真正的信仰不在於星期幾吃素、星期幾該上教堂、或用哪一種方式祈禱。真正的信仰是寓於平日的愛、美好的生活,以及待人如已的習慣當中—這才是真正的賢者及所有民族的聖人所教導給人的信仰。

──Count Leo Nikolaevich Tolstoy

教育

奐均:

教育的功能在發展人的潛能。只是人的潛能有各種發展的可能性,他可能發展得像個神,也可能發展成魔鬼,到底要向哪一方面發展,教育者必須有所決定。

爸爸相信人有能力發展出誠實、慈悲、無我等神性,能認知萬物一體而善於與他人及自然相處,而使人與萬物各得其所、和諧共存。人的潛能應該向這方向發展才有意義。所以作為教育者的父母、老師、以及自我教育的自己,必須先確定這方向,協助受教的子女、學生或自己,朝著這目標努力。

要協助受教者的潛能發展出神性,教育者本身就必須多少具有神性或正在用心用力地培養著神性。古時中國的人師、印度的聖者、希臘的智者、猶太的拉比,不但是學識比較豐富的人,也是人格上受人敬重的人,他們不但以言詞教導做人做事的道理,並且身體力行那道理。從前中國有一位師父,要使弟子知道勤勞和工作的重要性,就為自己設定了一個規矩:一天不工作,就一天不吃飯。每天和弟子一起在田裡工作。弟子看到老師父那麼辛苦,就勸他不要這樣,農事由弟子們來做就好了,可是師父就是不聽。有一天,弟子就把師父的農具藏了起來,使他無法工作。不料,這一天師父就真的不吃飯了。

教育者必須言行一致才能收到教導的效果,而在大多時候不需要言詞,只要有行為就能使受教者模仿。所以作為教育者的父母或老師,不但要謹言慎行,也要在教育子女學生時,不斷地教育自己而使自己隨著提升。否則,就不能給受教者有效的幫助,因為一個粗暴的老師,不可能教出溫文有禮的學生,一個善變說謊的母親,也不可能教出誠實的子女。一般說來,學生子女不聽老師父母的話,主要原因是老師父母並沒有照那些話在做。當然,教育者也可以很誠懇地告訴受教者,應該如何如何做才是最好,可惜我做不到這樣,希望您能比我做得更好。但這種說法,大多只是提供受教者一個素材,使他在自我教育時有所取捨而已,通常不會收到明顯的教育效果。

在人的生活中,無論待人或處事,都時時處處面對著是非善惡,真假美醜的分辨和選擇,我們也都希望自己所選擇的是真、是善、是美。爸爸相信培養出神性的人,就知道什麼樣的生活才有價值,對這些分辨也就不會覺得困難,而很自然地就會選擇真善美。因此使人可能獲得神性的潛能充分發展,是教育的最大功能,也就是教育的價值所在,做不到這一點,就是失敗的教育。

除了以上所說的主要功能外,教育還有一個次要的功能,就是教我們謀生的技能。以現代社會來說,就是使我們獲得能力,以期在社會中獲得一個較佳較適合自己的職業。這似乎已經成了目前各級學校所從事的主要工作。只是謀生的工作,除了少數比較特殊的外,都沒必要花太多時間在學校學習;一般的工作技能,也大多只能在實際工作中才能學到,而不是學校教得來的。例如我們想到速食店當服務員、超級市場當收貨員,或去當個建築工人,大多幾個禮拜在工作場所的學習就可以上手了,花費三年、六年在學校實在沒有必要,以大筆資源辦學校,卻只教這種事,實在可惜。

在培養神性的教育中,會因各人潛能的不同而有進步快慢的差別。在謀生技能的教導中,也會因潛能的差異而有不同的表現,有些人手腳靈巧善於製作手工藝,但一看到書本就頭痛;有些人心思敏銳,但是笨手笨腳。作為教育者的父母、老師或自己,必須設法探究出受教者的潛能或性向,而盡力協助其發展。爸爸當過一年的國中老師,見過不會正確寫出自己姓名的學生,或數學每次都考零分的學生。但是這種學生,有的能在打掃教室時做得比別人更仔細更好,有的做出來的工藝品使我大為嘆賞。那時候我就想,這個學生可能成為優秀的清潔工或清潔公司的老闆,那位可能成為傑出的陶工或是藝術家,可惜我們卻把這些可能成為未來社會優秀人才的小孩,都關到學校裡,硬要他們去讀他們完全無法理解、一輩子都用不著的書,真是荒唐到家了。

目前的學校不但無法培養出學生高貴的人格,在教導謀生的技能上也功效不彰。不幸的是,它又成為極為重要的教育機構,一提到教育,一般人就會覺得是學校的事。面對這種情況,一方面必須重新確定辦理學校的精神和目的,改變學校的制度和作為,以增進它的功能。一方面要改變觀念,認定教育不單單是學校的事,而是自己、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的工作,其中任何環節的好壞,都會是教育成敗的關鍵。

對於學校,我們當然可以有些改進意見,但即使我們的意見再中肯不過,也不會有人採用而使目前的狀況有所改變。至於社會那更不是我們影響得了的,頂多我們辦個像慈林這樣的教育機構,不過這也只是就我們力所能及,做件自認對社會有益的事,並期待真會有些許影響罷了。所以我們在確切了解教育的功能和價值之後,大概只能應用它來教育自己和子女了。

那麼如何教育自己和子女呢?

首先我們必須認定,學習是一輩子都要做的事,而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任何教育機構會伴隨我們終生。我們不但要學會教育自己,也要使子女學會教育他自己而解除父母的教育責任。所以培養子女的好奇心、觀察力、判斷力都要比灌輸他知識來得重要。

其次,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希望未來社會比現在更好。而我們的子女正是要生活在未來的社會中,所以必須培養出適合生活在那種社會應有的品格和能力,而不能單單要他們適應現在的社會。舉例來說,我們希望子女生活在一個誠信的社會,就要培養子女誠實的習性;希望未來是一個人與人互助合作的社會,就不應該要子女在同儕間做無意義的競爭。當然,未來不見得一定是誠信互助的社會,但是沒有這樣的培養,未來就一定不可能有誠信互助的社會。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父母必須知道一項事實:教育者只能將本身所有的給予受教者,本身沒有的,就不可能給。而教育之所以失敗,大多是教育者給盡了所有後,就和受教者一同停在那裡不再進步。有時我們也會感嘆:大眾教育不見功效,這也是因為教師是不完美的這一代,自然難以教出更好的下一代。所以在子女學會「教育自己」之前,做父母的都必須隨時教育自己、提升自己,才能有效地協助子女。

除了單純的知識傳授,其他的教育,都必須靠成熟而富愛心的教育者來完成。如果父母做不到以上三點,那就表示還不夠成熟,只好用加倍的愛心來補足了。

成功的教育,使人心胸開闊、眼界寬廣,使人具備高貴的品格和圓熟的處世能力,也使人覺得生命富有意義、生活充滿歡樂。所以我們至少必須努力做好對自己和子女的教育。也只有把這項工作徹底做好,才能防止子女將來受到學校和社會的不良汙染。祝您

教育出好子女

爸爸

2013.2.15

.真正的教育是沒有目的的,就像任何追求完美的努力,其本身便是目的。例如,我們追求體力的充沛、技巧的熟練以及美感,並不是為了外在的目標,並不是為了成名、致富,而是為了自我滿足、為了增加我們的生命感及自信心,為了使我們更健康、更愉快。因此,我們接受教育、改良心智,並不是為了達到某一個特定目標而做艱苦奮鬥,受教育的目的乃是在開闊心胸、增加悟力,使我們生活更充實、更愉快。教育的目的不是在訓練特殊技能,而是在協助我們賦意義於生命,詮釋過去、無懼未來。

──Hermann Hesse



作者簡介









林義雄

1941年生於台灣宜蘭,台大法律系畢業後執律師業,曾任台灣省議會議員、民主進步黨黨主席。1979年因「美麗島高雄事件」入獄四年餘。1987年獲哈佛大學公共行政學碩士學位。1991年創立「慈林教育基金會」,開始從事改造人類心靈工程的實驗,讓有志於社會和政治改造的工作者,在慈林的文教課程中共同思考現在,搜尋未來。

曾與環保、宗教、社會團體,共同組織「核四公投促進會」,以非武力的方式,宣揚核四公投理念。

著有《從蘭陽到霧峰》《台灣共和國基本法草案》《心的錘鍊:淺談非武力抗爭》《希望有一天:充滿喜樂的台灣》《去國懷鄉》《只有香如故:林義雄家書》。

?學歷

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

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公共行政學碩士

韓國東亞大學榮譽政治學博士

台南神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

?經歷

律師

台北平民法律服務中心創辦人之一

第六屆台灣省議員

慈林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核四公投促進會發起暨召集人

民主進步黨主席



編者簡介









方素敏

?1942年出生於台灣宜蘭,銘傳商專畢業,曾任國中教師、日本商社職員。

?1971年與林義雄結婚,婚後育三女。

?1983年當選立法委員,三年後卸任。

?1991年與林義雄共同創辦「慈林教育基金會」,現任慈林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商品訊息簡述:

  • 書名:只有香如故:林義雄家書(上冊)
  • 作者:林義雄
  • 分類:人文史地
  • 出版社:其他
  • 出版日期:2014/02/25
  • 頁數:744
  • 語言:繁體中文


只有香如故:林義雄家書(上冊)+(下冊)

商品網址: https://tw.partner.buy.yahoo.com:443/gd/buy?mcode=MV9IbmtPMmN1ZTEzL2xEUlIwRWF3czdvWlpCYkNReFZWU0x2UGFiWll6QVpZPQ==&url=https://tw.buy.yahoo.com/gdsale/gdsale.asp?gdid=5100331



F2E13803DFEC3933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acer
    全站熱搜

    jni84sb74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